文章轉載:商周良醫健康網
(圖片來源:商周良醫健康網攝影:張家毓)
「我的母親已經90多歲,陳醫師做超音波時,即時發現母親的膽管阻塞,讓母親還沒有任何徵兆前可以先做預防,感謝陳醫師用心的檢查!」一名網友在《良醫健康網》中留言感謝。
這位病人口中的「陳醫師」是陳炳諴,現任台南「胃腸肝膽科成美診所」院長,曾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擔任內科主治醫師、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,有些知名藝人也曾是他的病人。
胃腸肝膽科出來開診所的醫師並不多,原以為評價高的醫師應該會出現在醫院,但這個小診所醫師,卻在《良醫健康網》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,獲得「胃腸肝膽科」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。從成大時期的病人,一路跟陳炳諴看診到現在,一跟就是7、8年,甚至還有遠從洛杉磯、日本、印尼、泰國的病人,都不嫌路途遙遠找他看病……究竟這個小診所醫師有什麼過人之處?
連外科醫師都不敢開的刀
他讓93歲大腸癌老先生痊癒
「給你們看個照片,他93歲,這個你們一般看是大腸瘜肉對不對?不是,它是早期癌。」陳炳諴興致勃勃地和我們分享從醫16年來,讓他印象最深刻的診間案例。
陳炳諴說一開始只是老先生來診所拿高血壓藥,某天回診時突然跟他說:「我去醫院做大腸鏡檢查,切片後醫師判定我是大腸癌,但說年紀太大可能無法開刀…怎麼辦?」
他請老先生把片子調過來看,「看了之後,我覺得有可能是『早期大腸癌』,因此不一定要外科手術,大腸鏡黏膜切除術就可以治療!」陳炳諴解釋,早期癌的話理論上可以做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黏膜剝離術,「但老先生心臟不太好,外科醫師也叫他不要開刀。」因為腫瘤太大顆、又考量病人年紀較大,內科及外科醫師都不願意幫老先生做腫瘤切除手術。
但陳炳諴堅定地告訴老先生:「這個可以做內視鏡!」幾天後經過內視鏡處理,老先生的腫瘤完全切除了,接下來不用再開刀也不用化療。老先生感動地和陳炳諴連忙道謝,他不敢相信自己的「癌症」竟然能痊癒!
為什麼陳炳諴敢處理連外科醫師都不敢碰的案例?
「這個個案不是第一個,我切過很多這種案例。」陳炳諴有自信地說,「而且我看他還可以走來走去啊,看起來還很健康,一定要搶救他!」「他前後切了7個瘜肉,這是惡性轉變、是惡性的(腫瘤),就是要用內視鏡檢查,切掉之後就能根治了!」因著過去的豐富經驗及精密的早期癌影像偵測系統,讓陳炳諴就算遇到高齡病患也沒在怕。
「他現在狀況都還不錯,還是會回來拿高血壓藥,然後每隔一兩年會來做大腸鏡檢查。他還可以拄著拐杖過來,非常厲害呢!」講起這個案例,陳炳諴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。
陳炳諴也不忘強調,大腸內視鏡檢查真的很重要,「因為你長瘜肉再把瘜肉切除,這些內視鏡都可以處理,把大腸腺整個切掉,就不會變成大腸癌。只要早期癌之前被偵測出來其實99%都可以處理。」
「只差3分鐘,就天人永隔…」
他將50歲大叔、70歲伯伯從死亡邊緣救回
(圖片來源:商周良醫健康網攝影:張家毓)
另外兩個面臨生死邊緣的案例,也讓陳炳諴印象深刻。
他提到之前有名男病患,年約50歲,「某天他跟朋友說在家中不舒服、胸口會痛,我就叫他過來,過來以後量血壓…190幾!」(編按:正常血壓為收縮壓小於120mm Hg)陳炳諴發覺情況不太對勁,趕緊將男病患送往車程僅約8分鐘的成大醫院。
「只去3分鐘就做CPR!他3條血管塞住了,還不能做心導管,因為塞了3條不能放支架,他直接進開刀房做繞道手術,」陳炳諴描述當時的緊急情況,「只隔3分鐘,他如果留在這邊讓我幫他看,就完蛋了……」
「開完刀後,心臟科、心血管科醫師都問那個病患說:『你是拜什麼神的?那3條血管塞住,如果沒有去到成大,只要再延遲個3分鐘,現在可能已經死了!』」還好陳炳諴的及時轉診,救回一條人命。
另一個病人是位70歲伯伯,當時肚子感到絞痛,但想說肚子痛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,便就近找診所看。
「他說去外面看了3次都沒好…結果超音波一照,我覺得不太對就去抽化膿,發現是主動脈剝離!」主動脈剝離是一種複雜且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,據統計,急性主動脈剝離若不處理,至少50%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。陳炳諴當時也被嚇到了,趕緊將病患送往醫院緊急開刀,才將病患從死亡邊緣救回。
竹科爆紅,電機科系比醫科更好賺
「我就是對人有興趣!」
而問到當初為什麼會想從醫?
時間拉回民國70年代,新竹科學園區積極擴廠、急需人力,電子產業蓬勃發展,當時念台南一中的陳炳諴,沒選擇理科男生的第一志願、「最賺錢」的清大電機、交大電子,而選擇了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。
陳炳諴形容,電子科系當時只要有學長罩,幾乎就可以買房買車,「那時正好是竹科大紅大紫的時候,很快就會變中階主管,需求量非常大、賺得很誇張!」不過從小就喜歡養小動物、對生物有興趣的他說,「我當時就是對人文有興趣,覺得醫學介於我喜歡的科學跟生物之間。」於是陳炳諴便開始踏上從醫之路。
至於為什麼會選擇到成大醫院?
「成大胃腸肝膽科的學術研究做得非常好,我當住院醫師時最重要是(研究)『胃幽門桿菌』,諾貝爾醫學獎也很重視。」他描述,當時很多B型肝炎抗病毒的藥物治療研究,也幾乎都出自成大,「不管是幽門桿菌檢測或病毒治療,文章還登上《DOCTOR》醫學雜誌。在台灣能做讓全世界遵守的研究非常少,幾乎不是美國就是歐洲制定出來的。」陳炳諴當時投稿的一張肝膽類三顆結石影像,還獲選刊登在頂尖醫學雜誌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上。
診所經營理念:口碑來自「治好」!
「內視鏡痔瘡結紮」服務,讓病人免去開刀痛苦
(圖片來源:商周良醫健康網攝影:張家毓)
除了對「人」有興趣,並多次將病患從生死邊緣救回,陳炳諴的診所還有另一個特色—「內視鏡痔瘡結紮」,讓許多病人慕名而來。
「台灣做『內視鏡痔瘡結紮』的醫師比較少,在台灣做痔瘡結紮的醫師一般多用直腸槍而非內視鏡。」陳炳諴說,「之前因為有位住院病患年紀很大、凝血功很差,腎功能衰竭接受洗腎,一直不斷痔瘡、大出血,常需要到急診輸血,外科醫師認為開刀風險太大,出血點又很難看到,希望我處理。」
他描述,「後來找資料發現『內視鏡痔瘡結紮』是個好方法,因為內視鏡可以較清楚看到出血點,透過將出血點結紮,可以治療出血又能解決痔瘡,病患也因不再出血,不必一直到急診輸血。」陳炳諴說從那個案例之後,他也應用此方法處理許多門診病患,療效和病人的反應都不錯。
成美診所才開業6年,卻曾達到一天300位病人的看診紀錄,問陳炳諴覺得自己有何過人之處?他豪邁地笑說,「口耳相傳來的忠誠度最高啦!」他形容,只要一開始就有信任感,各方面的醫病關係建立速度就相對容易,「我覺得口碑一定來自於你把他『治好』,沒有別的!」「服務態度、親切有愛心當然很重要,但是沒有治好,就像主動脈剝離你(醫師)說是腸胃炎,你敢試試看?」
「腸胃科就會這樣,有時候超音波也要看,病人可能以為只是一般的肚子痛就來看我們這種小科……沒看出來就麻煩了。」陳炳諴也深感,「功夫真的要練好!」他認為許多去歐美國家待一年、或只在醫院待一兩年便出來開診所的醫師,病人要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大。「要升主治醫師至少要待3年以上,沒到總醫師就出來或是專科就跑出來,太危險了!」
一位老闆充滿感謝地說:「員工及家人在陳主任每年精細的檢查追蹤,發現糖尿病、C肝、大腸瘜肉…等早期癌徵兆。母親的急症也在陳醫師的及時判斷,免於洗腎遭遇;姐夫的血便,也在陳醫師的定期瘜肉切除,免於家族大腸癌病史纏身;感謝陳主任的耐心及治療。」
但儘管陳炳諴在診間救了許多病人、笑聲爽朗、與病人互動像朋友,問起當初為什麼想離開醫院出來開業,其實有段令人感歎的插曲……
「如果他遇到比我好的醫師,會不會更好?」
陳炳諴在成大當主治醫師時,有次遇到一位急診進來的病人,當時那位病人心肌梗塞,突然意識不清、腦部中的微血管裂開,結果解決心臟問題卻變成腦部問題,「最後來不及搶救……我覺得打擊很大,因為當病人狀況不好的時候,你就會覺得,如果他遇到比我好的醫師,會不會更好?」
「當住院醫師時上面還有主治醫師給建議,可是當主治醫師就不一樣,狀況不好的時候你就會想是不是當時漏做了什麼……會想說當初如果他不是來這裡,是不是比較好?還是開診所比較快樂一點!」陳炳諴回想當初內心的矛盾與掙扎。
但他也提到,過去在醫院不需要擔心健保申報、沒有採購藥物的責任,只要人到看診就可以;開診所後,很多事都必須自己處理,「過去醫院很多行政人員,幫我處理了許多工作,還沒來基層前,都不知道這些人默默為我做了許多事。」
從陳炳諴不斷進修醫學期刊、更新診所設備、對預防醫學及早期癌診斷的重視,便能感受到採訪一開始他所說的:「讓人健康、幫病人檢查到早期癌是我最開心的事。」
問他從醫16年來,是什麼讓他一直保有熱情?他靦腆地笑說不知道,「說出來,就不是熱情了吧!」